当前位置: 首页 >他山之石

擦亮“政法扶贫”品牌 答好新时代“民生考卷”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11月19日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凌源市刘杖子镇刘杖子村村民乔然一边哼着曲子,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扫帚,将积雪扫向两侧,这条横贯全村的水泥路在他的身后露出了原貌。

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将这个偏远的山村与城市贯通,也让数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改变的不仅仅是马路。崭新的房舍、整洁的环境、明亮的路灯,还有常常挂在村民脸上的幸福笑容……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在6年间完成了华丽转身,一跃成为“美丽乡村”。

回望这个贫困村的蝶变之路,我们看到了省委政法委殷切的目光,看到了一拨拨领导干部的接力奋斗,更看到了装在他们心里的大写的“民生”。

为了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自2014年8月以来,省委政法委机关先后选派出3批10人到凌源市刘杖子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6年来,选派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脱贫攻坚工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空当,他们始终严格落实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要求,在脱贫攻坚一线咬定目标加油干,有力推动了镇、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及乡村振兴发展。

截至目前,累计为刘杖子镇、村协调资金26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和帮扶贫困户等。如今的刘杖子镇产业振兴了、农民富裕了、环境变美了、风气变正了,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正如春雨润物,让整个乡镇悄然改变着模样。

脱贫攻坚 扛起沉甸甸的责任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履行党员、公职人员宗旨义务和落实“四个意识”的基本体现,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委政法委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纳入重要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处室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为选派干部在乡村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和坚强的组织保障。

6年来,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省委政法委专门抽调精兵强将先后组成3批工作队,压茬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虽然远在凌源市,但工作队从来都不孤单。针对工作队面临的难题,省委政法委机关书记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全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并对开展帮扶情况、产业发展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等进行指导帮助。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于天敏几次到凌源市调研,不论日程多么紧张,他都会抽时间看望驻村干部,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等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政法委历任主要领导对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亲自抓、负总责,每半年都要专程到刘杖子镇进行调研,指导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历任分管领导都倾心倾力到刘杖子镇考察扶贫项目,帮助协调资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在省委政法委,脱贫攻坚工作从来都不只是驻村工作队的事情,全委机关14个党支部多次入村结对帮扶,深入了解致贫原因,帮助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为贫困户送去温暖和关爱。6年多来,省委政法委机关共投入资金59.56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户发展到户项目。

精准扶贫 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抓脱贫,惠民生。选派干部始终把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努力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时间回溯至2014年8月,当省委政法委派驻的第一批驻村工作队踏上刘杖子村的土地时,一幕幕犹在眼前。

“去之前我们做好了准备工作,知道驻村的工作一定会很艰苦,但到村里之后我们发现,村里的环境比想象中还要差很多,村委会的房子开裂倾斜了,站在屋里从墙缝都能看到外面……”一位选派干部如是说。

面对不期而遇的种种“意外”,驻村工作队从未退缩。

针对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问题,选派干部每年都与省、市财政部门和交通部门沟通联络,积极争取道路修建指标和资金,累计为刘杖子镇、村落实道路建设资金279.8万元,铺设沥青路面3公里,硬化水泥路面9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的目标;为解决好刘杖子镇、村主要道路两旁亮化和汛期排水不畅的问题,争得省直相关单位援助资金79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修复排水设施1.8公里;针对机关定点扶贫村村部规模小、硬件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等问题,选派干部协调朝阳市公安局等部门筹措资金104万元,建成了面积440平方米、能适应未来发展的多功能现代化村部;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选派干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到“美丽乡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名额,今年5月,选派干部协调资金136万元用于开展村屯环境整治、美化亮化、危房改造、拆除违建等工作,帮助刘杖子镇对辖区内23.7公里主干线进行造绿添彩,栽植绿化树木15000株……

扛起沉甸甸的责任,6年的“接力赛跑”换回了沉甸甸的成果。

贫困户张某已经80岁,一家5口人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危房中,享受的危房改造资金难以满足房屋重建的需求,选派干部通过积极联系住建部门,帮助老人解决了危房改造的2万元资金缺口,建起了80平方米的新房。当老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时,不善言辞的他逢人就说:“真是感谢省委政法委,给俺家办了件大事。”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斩断穷根 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斩断穷根、开掘富源。为此,选派干部坚持把促进稳定增收作为第一要务,以产业项目带动脱贫,让贫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刘杖子镇种植结构单一,一直以来受困于没有好产业项目,实现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不足。针对这一情况,选派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主动上门倾听意见,与村民共谋发展之道。

2018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派干部与村委会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发展富硒杂粮生产项目,并牵头成立了谷源康纳农业发展公司,积极在当地打造“牛河梁”农业自主品牌,种植富硒黑小米200余亩。为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与商家签订回收协议,采取订单销售。当年,种植的富硒黑小米喜获丰收。为了能在当地进一步培育好、发展好富硒黑小米产业,并将其打造成刘杖子镇的重点扶贫产业,选派干部决定扩大种植规模,通过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动员、入户宣传等形式,大力吸收村民加入种植合作社。几年来,富硒黑小米种植由当初的200余亩稳定发展到现在的1000亩,每年获得利润80余万元,达到了富民强村的目的。

刘杖子村的马某因患乳腺癌致贫。2016年她被纳入建档立卡户,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她发展庭院养鸡、庭院葡萄等到户项目,并将马某家纳入富硒黑小米种植合作社。2018年,通过发展到户项目,种植富硒黑小米,马某家当年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一家人再也不用为生计犯愁了。在当年凌源市脱贫攻坚“比干劲奔小康”活动中,马某家被评为五星示范户。

2018年以来,选派干部共为刘杖子镇、村落实项目资金2024万元,其中,通过省委政法委协调并得到省农委、省财政厅支持,为刘杖子镇争得国家奖补专项资金1250万元,用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调省民政厅等相关部门完成了撤乡设镇工作,为刘杖子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机制、体制和政策保障;落实资金434万元,流转土地100亩,建设葡萄外保温大棚19栋,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葡萄10.5万斤,年纯收益28万元以上,实现全镇建档立卡户人均增收400元;争得扶贫部门支持,争取资金340万元,建设猪舍2栋,预计年出栏生猪4000头,实现纯利润50万元。

同时,落地招商引资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4.5亿元。其中,选派干部在2019年通过当地发展“飞地经济”的相关扶持政策,成功将总投资1.5亿元的尾矿选钛综合利用及深加工项目引入凌源市经济开发区;今年,选派干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对接京津冀,共为刘杖子镇落地项目4个,总投资规模2亿元,预计至少为当地安排就业岗位800个,为300名贫困人口解决了就业难题,年全口径税收达到3000万元。

乡村治理 擦亮“政法扶贫”品牌

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多年来,选派干部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社会治理业务优势,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做实做强“政法扶贫”品牌,努力打造社会治理的基层样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委政法委选派干部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协同镇、村两级干部,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法治扶贫,积极参与到刘杖子镇的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中。

选派干部利用自身优势,兼任镇、村法律顾问,为重大决策、重大投资、重大合同签订提供法律支持,降低行政风险。同时,通过调解、诉讼等手段,帮助解决镇、村历史遗留问题。今年以来,妥善处理涉及镇、村纠纷3起,为村集体挽回损失20余万元。

同时,帮助镇、村建章立制,打造规范化、实战化镇综治中心,6个自然村全部建立调解组织,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真正做到了矛盾发现在当地,化解在基层,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打造了基层样板。机制运行以来,接待信访群众百余人次,化解信访矛盾50余起。

前不久,省、市相关部门进驻刘杖子镇,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这是对全镇5年来脱贫攻坚成效的全方位盘点,更是对全镇脱贫成果的一次大考,交的是5年的卷,答的是民心的题。最终,刘杖子镇圆满通过了考核验收,考核成绩在凌源市名列前茅。

“我们将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在省委政法委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责任担当、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为实施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基础。”采访最后,一位选派干部说。每个成员都不愿意突显自己,始终说:“我们10个人是一个集体,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选派干部们并没有因为取得成绩而沾沾自喜,他们开始了新的冲锋。

来源:辽宁长安网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全省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纪实
下一篇: 省法院持续推进“六专四室”建设